撰稿:Alrin,日期:2022-08-26
隨著隱私權逐漸高漲,歐盟的個資法規 GDPR 以及加州消費者隱私保護法 CCPA 皆對於第三方 Cookie 的運用有所限制,許多瀏覽器也開始封阻第三方 Cookie。蘋果電腦內建瀏覽器 Safari 在 2020 年宣布使用 ITP 完全封鎖第三方 Cookie,Firefox 與 Edge 也有部分阻擋。而身為瀏覽器市場市占超過七成的龍頭 Google Chrome 也因應隱私潮流,於推出 Chrome 80 版本,也對第三方 Cookie 進行部分的封阻,並宣布兩年內要逐步淘汰第三方 Cookie。
第三方 Cookies 被進行阻擋與淘汰,首當其衝的無疑是數位廣告產業,許多數位廣告世界皆大量的使用第三方 Cookie 追蹤使用者的網路行為,進行受眾鎖定與成效追蹤,Cookie 的消失對於數位行銷有何衝擊?廣告主與網站主們目前有何配套措施能夠因應這場「餅乾之亂」?
數位廣告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夠透過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行為進行分析,以數據為基礎進一步鎖定更精準的 TA 進行廣告投放,針對廣告效益的追蹤也能夠清楚掌握。舉例來說,上一秒我正在訂房網站規劃我的旅遊,下一秒我去其他網站旁邊竟出現搜尋過的房型正對我打廣告,這樣的「再行銷」手法,在數位行銷世界分分秒秒都在發生。而第三方 Cookie 追蹤紀錄使用者的網路行為,雖然能夠讓數位廣告更有效率的找到正確的 TA、提升廣告效益,但精準追蹤的同時,這些第三方 Cookies 所記錄的使用者個人資訊以及網路行為卻也容易遭到濫用,成為個資安全的漏洞。
隨著隱私權蔚為當今的重要議題,不難理解為何 GDPR、CCPA 皆對第三方 Cookie 設定使用限制,以及各家瀏覽器進行一系列阻擋的措施。不過這樣的阻擋與封鎖,的確嚴重衝擊了數位廣告產業。根據 Google的實驗報告指出,禁止使用第三方 Cookies 的網站主與能夠使用第三方 Cookie 的網站主相比,平均收益下降了 52%。除了造成媒體網站的收益下降,對廣告主而言,失去了第三方 Cookie 等於失去了追蹤分析受眾的利器,數位廣告的效能將大受打擊。
Cookie 是一種依據瀏覽器的追蹤技術,當我們把一些追蹤程式碼放在網站上的時候,只要使用者來到網站,Cookie 就會把使用者的一舉一動記錄起來,就像一般實體店家會用會員系統來記錄消費者買過什麼東西。
只是 Cookie 能夠紀錄的東西更多,簡而言之 Cookie 只做三件事情:
但 Cookie 因為所有權的不同,分為第一方 Cookie 以及第三方 Cookie。過去我們常見的 Google 以及 Facebook 追蹤的方式,早期都是採用第三方 Cookie ,因為所有權都是 google.com 或是 facebook.com ,他們想要紀錄什麼、傳送什麼資料都是他們所決定,埋設的網站主的主控權較低,使用者也很少認真看到底被收集了什麼資料。但近年來許多追蹤技術都因為資料敏感性問題,逐漸調整了 Cookie 資料收集的方式,如 Google analytics 用來「知道你是誰」的數據,就是以第一方 Cookie 來進行收集。
第一方 Cookie 指的是由網站所有方,在用戶到訪網站之後,主動建立的 Cookie。例如:當用戶透過瀏覽器點選 www.cite.com.tw 時,瀏覽器會在第一個頁面中發送一個網頁請求,這個過程需要用戶直接與 www.cite.com.tw 互動。這樣瀏覽器隨後就將數據文件保存到電腦中「www.cite.com.tw」域名下的資料內。
當你瀏覽網頁從一頁跳到另一頁的時候,網站會自動追蹤你的活動;例如:你從購物網站將某項商品加到購物車裡,它就會被視為一個新的 Cookie 儲存動作。
所以,只要網站和會員有互動,就會讓會員的電腦存下網站的 Cookie,幾乎所有的網頁瀏覽器都會支援第一方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