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lrin,日期:2022-10-07
本次分享的議題較為艱深,但是搞懂這次分享的題目,可以更清楚的知道現在網站的建置方法和業界趨勢。因考慮到閱讀者可能無法理解太多技術性的用語,所以本篇趨勢分享會盡量使用較白話的方式來解釋。
微軟對於雲端的解釋是這樣的:
雲端的定義看起來很模糊,但基本上,這個字詞就是用來描述伺服器的全球網路,而伺服器各自擁有獨特功能。雲端不是實體,而是廣泛的全球遠端伺服器網路,這些伺服器連結在一起,並以單一生態系統的形式運作。這些伺服器的設計目的是儲存及管理資料、執行應用程式或傳遞內容或服務,例如串流視訊、網路郵件、辦公室生產力軟體或社交媒體。您可以從任何具備網際網路的裝置在線上存取檔案及資料,而不是從本機或個人電腦加以存取,這樣您就能在需要時,隨時隨地取得資訊。
企業使用四種不同方法來部署雲端資源。公用雲端會透過網際網路向大眾共用資源及提供服務;非共用並透過私人內部網路提供服務的私人雲端則通常託管於內部部署;混合式雲端依據服務的目的,在公用與私人雲端之間共用服務;還有只在組織間共用資源的社群雲端,例如與政府機構共用資源。
微軟認為只要是雲端服務,就稱作「雲端運算」,針對各種雲端服務定義了各種雲端名詞與其服務,若有需要我們再找時間深入分享:
https://azure.microsoft.com/zh-tw/resources/cloud-computing-dictionary/
這邊就針對「雲端儲存空間」和「雲端服務」做簡單的說明。
在雲端服務出現之前,公司企業對外的網站、服務都是透過自己採買硬體主機,然後在那些硬體上搭建網站伺服器、服務器;因為必需維持對外網站能持續工作、獲利,所以需要自行建立機房來維護網站主機設備,確保那些設備不會出錯。
於是,後來開始出現了專營機房的廠商(又稱網路資料中心),於是公司行號的網站主機開始有了新的選擇「主機代管」(Co-location)。
代管的專業機房又稱作「網路資料中心」,英文叫 IDC(Internet Data Center),因為是早期都是實體主機代管,所以資料中心提供了裝載硬體的機架、網路頻寬、不斷電系統,主機硬體設備是用戶端要自己準備。
這樣的模式,對於建站的初期成會比較高,當雲端服務開始普及化之後,企業需要購買主機來架站,已經是比較古老的思維了。
許多 IDC 機房的轉型會偏向往虛擬主機、虛擬伺服器,主要原因是因為部分機房業者在軟體、運算能力上的技術較為落後,再加上客戶並非全部都轉向雲端服務,在成本的計算下,不一定要上雲端網站、服務,可能使用較為落後的虛擬主機、虛擬伺服器,一樣可以達到差不多的服務,可能費用更加便宜。
而且虛擬主機、虛擬伺服器同樣可以避開自己維護硬體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