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lrin,日期:2024-03-29

資料儲存、取用,對於大部分的電腦相關工作者都很重要,如果再加上多種混合的工作模式,那麼資料的儲存方式也可能成為順暢的成敗關鍵。

通常有前瞻性的 IT 一定會提前規劃公司的未來需求,提早的提出因應對策,避免公司使用者在多變的環境遇上難以處理的狀況。

要如何選擇適合的儲存方案確實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最近因為公司搬遷,再加上新辦公室環境混亂,一直沒有時間補上荒廢了三週的趨勢報告,這一篇其實一直是寫寫停停,終於在辦公室就定位後,把它趕出來了。😮‍💨

如何選擇儲存方式

由於行業的不同,對於 NAS 的重度需求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這篇以內容媒體行業來比喻。

雲空間儲存

雲空間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當預算充足且要存放的都是熱資料,直接使用雲端空間絕對是最佳的選擇,例如:Google Drive、Microsoft One Drive、Dropbox……;但如果同時有冷熱資料的存取需求,且資料量龐大,就要考慮混合方案以降低全雲端的成本,除非公司的錢真的多到花不完。

Untitled

雲端儲存的重點在資料要「夠熱」,如果資料存取不夠頻繁,就像租了一間 100 坪的倉庫,一年卻用不到 10 坪,但是要付足 100 坪的租金,說穿了就是浪費。

本地端儲存

本地端儲存是一個雲端「反義」的概念,在雲端尚未盛行的年代,記憶卡、光碟片、隨身碟、硬碟、陣列磁碟……這些設備本身都沒有連網功能,它們都算是本地端的儲存設備。

本地端的儲存設備(例如外接硬碟),在一開始就會發生購置成本,如果運氣好,使用了幾年硬碟都沒有發生問題,那麼硬碟的長尾效應便漸漸顯露,也就是不再發生費用。

有些預算較低的公司,會讓公司全員配置外接硬碟,這種方式乍看之下是費用比較低的,但隨著使用的人越來越多,成本就會不減反增。而且用硬碟來儲存各自的資料,表面上是分散風險,但資料隨著使用者移動,不僅無法共享,且硬碟本身並沒有資料保護技術,萬一使用者的電腦不小心中了加密病毒、硬體發生故障,下場就是資料會隨著硬碟一起完蛋。

如果要避免硬碟中毒、損壞的問題,通常會加入其他雲端方案,或是使用多個硬碟來互相備份,但如此一來就要花費更多的建置成本、時間和精力。

Untitled

一顆 2TB 的隨身硬碟要價約 2500 元,100 個員工一人買一顆就要價 25 萬元,花那個錢卻沒有保障又效率不佳,還不如想想其他方案。

第三種選擇

面臨雲端的昂貴月租和硬碟的高風險,其實還有第三選擇,那就是自建雲(自己建立雲端的環境),也就是本次的趨勢報告主題「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