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lrin,日期:2022-12-30
隨著科技變遷,現代人的消費習慣也逐漸改變。智慧型手機、電商、網路社群的崛起都大幅影響了消費結構。
許多衰敗的產業,它們沒有做錯事,只是沒有在對的時間,邁向第二曲線。企業應該在自己登峰造極之際,利用自己的第一曲線的資源,率先帶領產業進入第二曲線,因為你不革自己的命,就等別人革你的命。一旦第二曲線到達策略曲線的「拐點」時,就會開始有十倍速成長,但是等你發現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所以企業需要「定速創新」,隨時試探第二曲線的位置,不然總有一天,你會贏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結構洞》作者盧希鵬在書中提出 Ubiquinomics(隨經濟)一詞來闡述當前的經濟現象,閱讀以下摘文,培養更精準的眼光看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結構洞裡面提到的第二曲線的 77 個思維模型,將顛覆過去舊有的商業思維,這個是隨處科技之下的經濟現象假說,其中包含了六個特性、四項原理,以及對於隨經濟下新商業文明的五大信仰。
人是動物,電子商務跟著人的行動而移動,再加上智慧城市與智慧家庭中隨處可見的感知器,就有機會構成包括隨時、隨地、隨緣、隨處、隨支付、隨通路六大特性的新經濟型態。
「隨經濟」是指在隨處科技的發展下,「時間」與「弱連結」將成為新經濟活動中的有限的資源。隨處科技不僅節省了我們的時間,佔據了我們的時間,也鎖定了我們未來的時間。企業競爭的基礎將不再只是品質與服務,更是幫客戶快速解決問題,讓客戶願意繼續把時間花在我們身上。
當企業做到讓客戶毫不費力時,產業就會解構,產生企業物種大滅絕。此外,大量陌生人正對我們經濟活動的影響愈來愈大,而互聯網的活動,沉澱了許多數據,讓決策的基礎不再只是收集來的資訊,更在實體與虛擬世界活動所沉澱下來的數據。這些數據很亂、很雜、很多,正好給了人工智慧發展的機會,並且產生企業物種大爆發。
《結構洞》書籍: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9314
盧希鵬 1992 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新大學麥迪森分校,並取得工業工程博士,現為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曾任管理學院院長,應用科技學院院長、學務長、資訊管理系主任、EMBA 執行長、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等職務。研究領域為電子商務、隨經濟、創新管理、人工智慧、FinTech 等。
盧希鵬連續多年在《Cheers》雜誌 EMBA 專刊中,被學生與校友票選為 EMBA 最受歡迎名師,並受邀出席阿里巴巴網商大會,與馬雲同台主題演講,亦曾擔任十佳網商評委與獲選為慈雲匯最受歡迎「思享家」、信息社會 50 人論壇成員、經濟部顧問、科技專案領域召集人,並獲得管科會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列名於美國名人錄(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2001 )。曾榮獲教育部公費留學管理資訊系統學門榜首、兩次 ANBAR 管理期刊最佳論文獎,並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 65 篇為 SSCI / SCI 的論文),目前亦為專欄作家(《經濟日報》、《經理人》、《科學人》等)、企業顧問、企業獨董,著有《C2B 逆商業時代:一次搞懂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的 33 個創新實例》、《大排長龍更快樂:快樂經濟學的 50 堂課》、《為什麼無法控制我的狗?:跳脫 YES or NO,突破思考框架的 14 堂管理課》、《網路行銷:連結經濟下的社交網路數位革命》等書。
隨經濟的第一個特性,就是在搶消費者的時間。
購物是要花時間的,而消費者一天只有 24 個小時;時間,是有機會成本的,原本當我們在上班、上廁所、唱 KTV、下午茶、看電視……的時候都無法逛街,但是電商打破了這個限制,創造了一種隨時都可以逛街的經濟環境。
重點不只是強調內容的品質與相關性,更在於誰能搶到使用者的時間。大多數的人手機裡的 App 可能接近 100 個,但是除了其中的八、九個,其他大多數的 App 常常都是沒有用過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