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lrin,日期:2022-12-09

「大師輕鬆讀」雜誌在最近一期雜誌裡介紹了一本國外著作「Sell More With A Right-Brain Marketing Strategy」,這本書所提到的行銷策略「黏性行銷」。

作者是詹姆士.I.龐德(James I. Bond**),**畢業於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

詹姆士是個知名的行銷暨行為管理專家,30 年來協助成千上百個人及企業簡化銷售過程、創造更高績效,其中包括巴菲特在加州帕薩迪納收購的一家互助儲蓄銀行,也在詹姆士協助下,在 60 天內大幅提升營業額。是少數擅長在行銷及領導領域運用行為管理學的專家。

詹姆士提到:「如果你真的想促進影響、說服和銷售的能力,你必須理解人們買單主要是出自情感因素,而不是邏輯論證。能使你的聽眾渴望並記住你的提議,才可能動搖他們內心的決策。」

無論你使用哪種形式和潛在顧客溝通:線上或線下、靜態或動態、單向傳播或雙向互動……我們最終就是希望顧客買單,而且愈快愈好。就算他今天還不需要,當他有一天需要時,第一個應該要想到的就是你。

Untitled

所以,無論是公司名稱、產品名稱、口號標語;推銷用語、廣告文案;臉書貼文、電子郵件,簡報等等,最好像黏膠一樣,黏在潛在顧客腦袋,讓顧客牢牢記住。

什麼是黏性

「黏性」的意思是,人們會理解並記得你的概念,那個概念也會發揮長遠的影響——改變觀眾的意見或行為。

「黏性」這個詞是從麥爾坎.葛拉威爾的著作《引爆趨勢》得來的想法。該書分為三部分。要造成風潮,第一部分描述必須找對人,第三部分描述必須找對脈絡,中間的部分「黏性因素」主張,如果能讓新意產生黏性,便比較可能引爆流行。

Untitled

訊息可被理解、好記、有產生改變思考或行為的能力

作者稱這種加強行銷黏性的方法是一種「腦袋黏著劑」(Brain Glue),這是一種右腦行銷方法,已經被一些世界領先的行為大師、行銷人員、律師和政治家成功使用。甘迺迪、雷根、賈伯斯、巴菲特都是用這套方法推銷他們的理念或產品的高手。

黏性六大原則

但為何有黏性的精彩概念怎麼沒有滿街都是?原因是有一種天生的心理傾向,時時干擾我們運用上述原則創造概念的能力,它的名字是「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

知識的詛咒

當你長時間沉浸在任何事物中時,很容易忘記世界其他地方不是。這就是知識詛咒的由來。您對某個特定的話題了解得越多,就越難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它——尤其是當那個人對這個話題的了解比您少的時候。

Untitled

訊息的傳達與溝通因為資訊(知識)極度不平衡而造成極大落差,說的人覺得「那不是非常顯而易見嗎?」「這很簡單呀!」,但聽者只覺得生硬難懂、模糊不清、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