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lrin,日期:2022-10-14
也許你會注意到,這兩年開始流行一個叫「No-Code(無程式碼)」的新名詞。
數位時代 329 期(去年 10 月)就曾經做過一期相關報導提到:「當寫程式的門檻降低、可選擇的數位工具變多,不管大企業或小公司,還是工程師或一般工作者,都將受到「無程式碼時代」的衝擊。而你,做好準備了嗎?」
我們講雲端運算服務一定會提到 SaaS,而 No-Code 就是在 SaaS 應用環節中被發展出的一塊新生態,一個全新的軟體供應鏈,透過 No-Code 的趨勢,PaaS 將進化成 SaaS。
GitHub 前執行長 Chris Wanstrath(克里斯・汪斯崔斯),在 2017 年度開發者大會 GitHub Universe 上就曾經提出他對未來這方面的預測:「The future of coding is no coding at all.(程式設計的未來,就是不用寫程式)」。
全球疫情延燒以來,No-Code、Low-Code 這類技術協助平台,如雨後春筍誕生,也激發許多新創、併購、甚至相關行業誕生。
即便遠距工作潮趨緩,企業還是會持續使用這類 no code 工具。且疫情下,許多店家發展出讓顧客「線上即時參與」的功能(如埋自動回覆機器人),疫情後不太可能放棄此舉。
2024 年,80 %以上的新系統應用開發,將是「不會編碼的工程師」用 No-Code、Low-Code 軟體搭建的。No-Code 產業的市值在 2021 約達 138 億美元,對比 2017 時僅值 35 億。
科技大廠也在趨勢上。Amazon 除了有 Honeycode 近日也推出不同 No-Code、Low-Code 系統;微軟在期待能以「平民工程師」打造「Low-Code 建程式」的可能。Google、SAP、Salesforce 也有類似應用。
No-Code、Low-Code 的運用百百種,從內部作業系統、對外網站、客服機器人……都有。也有許多網站整理出各家服務,價錢從每月幾十塊,到六位數金額都有。過往 No-Code 可能只是個「不錯的理念」,但疫情可說是確立了 no code 的存在價值。GitHub 創辦人 Chris Wanstrath 曾形容——所謂「未來的編碼」,就是完全不需要編。
除了企業端需要,疫情下,許多「社會應變措施」也用到 no code 平台,如紐約市就以一款 no code 程式,在三天內建出足跡追蹤、緊急捐款、糧食救濟系統。表面上,系統進步會取代初階工程師工作,但其實是解放工程師,能做更高階職務。KPMG 法律科技總監 James Thomas 則指,no code 的意義,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自己設計解決方案」。